专题论坛十八 影视创作新锐观察


2024年10月27日上午,第十七届中国影视学术论坛专题论坛十八“影视创作新锐观察”在辽宁大厦七楼第三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齐伟教授担任主持,学会影视评论专委会副秘书长、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陶冶教授,学会理事、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诸廉教授担任点评人。


主持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齐伟教授


点评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陶冶教授


点评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诸廉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博士生石天悦

石天悦发言的主题为《国产网络剧非顺时序叙事时空及其生命哲学建构》,探讨了非顺时序叙事的独到之处。她首先对非顺时序叙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强调了时空交错对观众理解故事内容所产生的影响。接着,石天悦阐释了在“时空乌托邦”概念下生命权力的竞逐,指出传统时间观念对生命意义的束缚正逐渐被解构。最后,石天悦分析了在“圆融”生死观的叙事框架下,舍与得的哲学意涵,认为此类叙事手法不仅在艺术领域实现了创新,而且对观众的认知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博士生丁思丹

丁思丹发言的主题为《文类跨越:论散文改编剧集叙事性的建构》。丁思丹首先对散文改编剧集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指出《我的阿勒泰》等作品在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次,她探讨了情节结构的演变,从片段化到连续性叙事的转变。最终,丁思丹阐述了散文改编剧集中情节单元如何从单纯的表征性向功能性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剧集的趣味性,而且显著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博士生鲁乾辉

鲁乾辉发言的主题为《AIGC视频生成的技术逻辑、影像变革及现象审思》。鲁乾辉探讨了AIGC视频生成的技术逻辑,强调该过程是基于算法与数据驱动的机器生成,与传统人类创作存在本质区别。此外,鲁乾辉对AIGC技术对影像真实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传统摄影与新兴AIGC技术之间的差异。最终,鲁乾辉博士提出了对AIGC内容的重新审视,认为该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影像创作方式产生的影响。



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陆雨

陆雨作了题为《跨媒介叙事下志怪文化的二次重构:以<中国奇谭>为例》的发言,探讨了志怪文化在现代影视作品中的跨媒介叙事表现,并对《中国奇谭》如何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进行了分析。在叙事结构与主题内涵的探讨上,陆雨提出应增强叙事逻辑的丰富性,以规避同质化现象,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融合的重要性。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生徐羽歌

徐羽歌作了题为《以中国风格讲中国故事:纪录片<中国>的国际传播符号解读》的发言,从符号学的理论框架出发,对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此外,徐羽歌还阐释了纪录片《中国第三季》如何巧妙运用多元化的符号进行叙事,细节呈现在叙事中的关键作用。最终,徐羽歌指出了该作品在国际传播中所展现的文化自信及其影响。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硕士生赖露

赖露在论坛上作了题为《新时代语境下红色影视精品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策略》的发言。赖露指出,红色电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媒介,通过理论创新与研究内容的融合,分析了当代红色影视作品的创新要素,尤其是《志愿军:雄兵出击》等影片的深层意义。这些作品不仅传递了历史情感,而且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供稿: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