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十七 影视理论新锐关注

2024年10月27日上午,第十七届中国影视学术论坛专题论坛十七“影视理论新锐关注”在辽宁大厦七楼第二会议室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由学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李智教授主持,学会理事、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杜友君,学会理事、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院长张晓艳教授担任点评。

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李智教授

点评人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杜友君教授
点评人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院长张晓艳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博士生李若琪
李若琪以《存在与动机:短视频戏仿创作的主体性考察》为题进行了发言。李若琪从短视频戏仿的主体身份、创作存在的辩证思考及其本质力量三个维度进行了详细论述。她提出,短视频戏仿不仅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身份认同的一种体现。通过对短视频创作者主体性的深入分析,她揭示了这些创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重新界定自我,探索创作动机与观众互动关系的内在联系,为理解短视频文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甘雨旸
甘雨旸以《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发展之路》为题进行了发言。甘雨旸首先对主流新闻专题节目的传播生态进行了阐释,并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所呈现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细致分析。随后,甘雨旸探讨了当前融媒体平台在新闻传播领域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通过技术创新与内容多元化来增强节目吸引力的策略。甘雨旸指出,在受众需求不断演变的背景下,电视专题节目必须采取灵活的发展策略,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并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郭婧雯
郭婧雯以《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价值观的失落与重拾——以神话题材为例》为题进行了发言。她从个体、社会及伦理三个维度,对当代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价值观的体现与重塑进行了分析。她指出,即便在商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影响下,传统价值观的承继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通过具体案例的剖析,郭婧雯同学探讨了动画创作者如何在内容创作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以促进观众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新认识与反思。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生王莉娜
王莉娜在发言中深入探讨了《语境变革、多重维度与时代价值:新主流电影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她对新主流电影在塑造新时代中国形象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强调了多元题材对于国家形象丰富性与多样性的重要性。她提出,新时代中国形象的构建不仅需要真实的历史反映,更需要通过立体化的文化表达来实现。她从多个维度出发,探讨了新主流电影如何在叙事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如何塑造一个更具包容性与现代感的国家形象。

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付悦菡
付悦菡以《从“荧幕台词”到“社交媒介”:经典影视流行语的共情传播研究》为题进行了发言。她基于共情传播理论,对经典影视流行语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传播机制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影视流行语之所以能实现共情传播,不仅源于其内容的吸引力,还与社交平台的传播特性紧密相关。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中流行语的案例研究,付悦菡进一步探讨了这些语言符号如何在社交网络上实现广泛传播,并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认同感。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杨安然
杨安然以《走向台前:国产扫黑除恶剧中反派形象嬗变研究》为题进行了发言,探讨了反派角色形象的演变历程、其成为社会热点的原因以及角色塑造的反思。杨安然提出,国产扫黑除恶剧中反派形象的变迁,映射了社会公平正义与邪恶认知的更新。杨安然进一步阐释,反派形象之所以能够突破圈层,与当代观众的情感诉求紧密相连,通过角色形象的重塑,观众得以更深刻地洞察社会现象与人性的多维复杂性。

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生沈心怡
沈心怡以《人工智能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新磨合——以齐白石与恽南田绘画创作的数字化再现为例》为题进行了发言。她针对数字化语境下传统艺术作品的再诠释与表现进行了探讨。沈心怡同学指出,数字技术为传统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段,并且推动了文化与技术的深度整合。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沈心怡阐释了齐白石与恽南田的绘画作品在数字化再现过程中如何保留其艺术核心,并为受众提供了更为深刻的沉浸式体验。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研究生杨蕊茗
杨蕊茗以《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研究(2019-2023)》为题进行了发言,并从研究动机、文化定位、产业生态及运营模式四个维度进行了探讨。杨蕊茗指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影产业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化优势和市场潜力。通过对大湾区电影产业链及其生态的分析,杨蕊茗探讨了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旨在促进大湾区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供稿: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