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十六 影视个案深度研究


2024年10月27日上午,第十七届中国影视学术论坛专题论坛十六“影视个案深度研究”在辽宁大厦六楼第五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学会理事、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教授王婷主持,学会理事、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孔令顺,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赵五洲为点评人。


主持人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王婷教授


点评人广州新闻与传播学院孔令顺教授


点评人山东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赵五洲教授


黄冈师范学院传媒与影视学院讲师胡玉英

胡玉英老师在其《跨媒介视域下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影游融合叙事研究》的发言中,分析了叙事结构的主线与非主线交互呈现之于影游融合效果的影响。胡玉英老师指出,电影通过精妙的剪辑手法,实现了双线叙事的完整性,并在角色塑造与情节发展上呈现出双动力。此外,胡玉英老师还探讨了虚拟形象与奇幻场景的创设如何促进叙事发展,以及色彩视觉美学在增强情感共鸣方面的重要性。


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周盈吟

周盈吟以《交融与共生:我的阿勒泰中的民俗叙事及文化认同》为题,剖析了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相互作用。周盈吟提出,在现代生态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尊重传统文化与推进现代文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影像叙事中时空互动的分析,周盈吟指出电影《我的阿勒泰》如何巧妙地将哈萨克族游牧文化融入其中,构建了一种自由的叙事结构。此外,周盈吟还探讨了在文明建设过程中实现文化认同的途径,以及如何提升观众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青岛黄海学院影视学院尹政梁副教授

尹政梁副教授在其《爱即别离:一种主题的多重表达》的发言中,对《相见恨晚》《小城之春》及《花样年华》三部影片的共性主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比分析其叙事结构与电影语言的创新运用,揭示了这些作品如何在冲突与道德维度上激发观众的深层次思考,并展示了不同叙事技巧所呈现的审美效果。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顿山

顿山以《动物批评视角下的动物书写形式与路径研究》为主题进行了学术探讨。动物批评在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捍卫动物权益方面的重要性,分析了电影《忠犬八公》和《在迷途》如何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表现动物形象,并呼吁重新思考动物在电影中的书写方式,以建立多向度的凝视关系。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张萌

张萌的发言主题为《电视纪录片国家记忆的媒介仪式建构与集体记忆唤醒》,探讨了现代社会中集体记忆的构建与传承问题。张萌通过对《国家记忆》这一电视纪录片的分析,阐释了历史影像与文化符号如何共同作用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并进一步指出了社交媒体在集体记忆构建过程中所发挥的双重作用。


四川音乐学院艺术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徐佳钰

徐佳钰的发言题目为《符号叙事下的中国形象国际化建构实践——以纪录片<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为例》。徐佳钰阐述了通过符号化手段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在传播过程中如何促进对“他者”的理解与认同,以及如何提升国家形象传播的效能。


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嘉昕

马嘉昕在《时代缝隙中的异乡者:符号学视角下的姨妈后现代生活》的发言中,探讨了影片呈现的多重叙事层面及其后现代语境。马嘉昕运用符号学理论,通过符号与隐喻的分析,揭示了角色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以及生活中的荒诞现象,并进一步阐释了社会对个体期望所产生的影响。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曲珈莹

曲珈莹在其《基于中国传统五色观的影视服装设计应用研究——以电视剧<封神>为例》的发言中,探讨了五色观在现代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策略。曲珈莹分析了历史元素与现代审美之间的融合方式,并强调了影视服装设计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应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偏好。




供稿: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