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十五 影视理论前沿与音乐研究


2024 年 10 月 27 日上午,第十七届中国影视学术论坛专题论坛十五“影视理论前沿与音乐研究”在辽宁大厦六楼第三会议室成功召开,论坛由学会理事、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庚主持,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俞锫,会理事、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电视学院副院长刘丽担任点评人,来自全国各高校影视类专业的九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围绕“影视理论前沿与音乐”专题分享了各自的思考和见解。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庚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

俞锫教授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电视学院副院长刘丽教授


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理论所所长

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杨宣华教授

杨宣华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中国新西部电影音乐声景构建与美学意蕴探究》,并从三个维度剖析了新西部电影音乐声景的构建过程。首先,她探讨了音乐在新西部电影中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来增强电影的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其次,杨教授分析了音乐声景的构建过程,详细阐述了音乐元素如何与影像、叙事紧密结合,共同构建出独特的电影声音景观。最后,她阐释了音乐所蕴含的美学意蕴,揭示了音乐在新西部电影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杨教授的报告不仅为听众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新西部电影音乐声景的独特魅力和美学追求。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帆

杨帆以《文本转化、价值融合、美学继承:新时代电视剧对传统文化的融摄》为主题,从三个维度探讨了新时代电视剧如何融合传统文化。首先,杨帆分析了文本转化的层面,强调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继承并发扬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故事。其次,探讨了价值融合的问题,指出新时代电视剧在塑造民族精神和展现时代特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最后,从美学传承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新时代电视剧如何展现古典美学的韵味,并在审美领域中彰显传统文化的价值。


广州华立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张宏峰

张宏峰老师的发言主题为《类型流变、审美旨趣与价值取向——论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年代剧艺术形态》,并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首先,他剖析了类型流变,强调在“地方性”知识的框架下,年代剧如何展现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其次,关于审美旨趣,探讨了大湾区年代叙事中的“情感性”内涵,揭示了这种叙事方式如何通过情感纽带连接观众与历史;最后,在话语实践方面,指出大湾区年代文本所传达的“国族性”价值指向,强调了这些作品在塑造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方面的重要性。通过这三个维度的探讨,为我们揭示了年代剧在粤港澳大湾区特定语境下的复杂艺术形态及其深远意义。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林吉安

林吉安老师在其主题为《类型升级、叙事转向与记忆建构——论近年来新主流战争电影的历史书写及其时代意义》的发言中,从三个核心维度展开了细致的剖析。首先,他聚焦于战争电影类型的升级,指出该类型在工业化生产与个性化表达之间的平衡,强调了这种转变如何促进了电影艺术水准的提升和观众体验的优化。其次,他分析了历史叙事的转向,指出新主流战争电影不再局限于传统军事英雄的塑造,而是更加凸显平民英雄的形象,描绘集体群像,从而映射出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最后,林老师探讨了集体记忆的建构,认为这些影片在传承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跨代传承将历史记忆与当代价值观紧密融合,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与认同的视角。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硕士生赵中丽

赵中丽发表了题为《新时代东北剧审美特征转向及价值认同的交互表达》的演讲,并从三个核心维度进行了详尽阐释。首先,赵中丽提出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理论观点,强调在历史的规训下探索未来的可能性。她指出,新时代东北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视野,追求更宏大的题材和更精湛的表现技巧。通过这一路径,东北剧不仅能够映射历史的深度,还能够展现未来的广阔前景。其次,探讨了形式与技艺在新时代东北剧审美特征构建中的核心作用。她认为,形式的创新和技艺的精湛是新时代东北剧成功的关键要素。通过对传统形式的突破与创新,以及对技艺的不断磨练与提升,新时代东北剧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为观众提供全新的审美体验。最后,分析了时代交互性对新时代东北剧文本价值形态的影响。她指出,新时代东北剧在创作过程中,积极与时代背景进行互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这种时代交互性使得东北剧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

助理研究员周达祎

周达祎在其主题为《阐释与争鸣:神经电影学的学科定位与方法省思》的发言中,探讨了神经电影学的多个关键维度。周达祎首先从理论渊源入手,详细论述了泛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背景。随后,他分析了神经电影学的学理基础,重点阐释了“镜像神经元”理论与“具身模拟”理论。第三部分,周达祎明确了神经电影学的学科定位及其学术构想。在最后的讨论中,他针对实验环境与自然场景进行了深刻的思辨,并强调在开展跨学科研究时,必须确立系统性的核心地位,同时警惕工具理性和神经还原主义的潜在风险。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毛鑫

毛鑫在其发言中以《中华文化人类学纪录片主体间关系研究——以<归去来兮>为例》为主题,探讨了中华文化人类学纪录片中主体间关系的三个核心维度。首先,毛鑫提出了研究议题,分析了关注文化人类学纪录片中主体间关系的必要性,并强调了该关系对观众文化理解与体验的影响。其次,毛鑫对刘湘晨的双重角色——人类学家与影视制作人——进行了剖析,探讨了其在纪录片《归去来兮》(2017年)的拍摄、剪辑及传播过程中的实践,以及这些环节如何展现了人类学与影像艺术的融合。最后,毛鑫对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该类型影片应寻求在科学、技术与艺术领域之间的新平衡点,以促进纪录片形式的创新与深化。毛鑫的分析提供了对中华文化人类学纪录片主体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并揭示了其在文化传承与学术探究中的重要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高尚

高尚在其题为《论人工智能音乐生成在电影创作中的三重辩证关系》的发言中,剖析了人工智能在电影音乐创作领域所呈现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此三维度的细致分析,揭示了人工智能音乐生成在电影创作中的复杂性及其对未来创作实践的深远影响。首先,在理念层面,他强调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指出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人工智能不仅作为技术工具被应用,还应赋予其相应的内在价值,以实现与创作意图的互补。其次,在实践层面,探讨了数字技术与道德伦理的和谐统一,分析了音乐生成过程中技术创新与道德责任的平衡问题,确保创作活动的合法性与伦理性。最后,在规范层面,关注了音乐创作与著作权法的有机统一,强调在运用人工智能进行音乐创作时,应如何遵守版权法规,维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供稿: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