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十三 网络视听发展现状

2024年10月27日,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暨第十七届中国影视学术论坛专题论坛十三——网络视听发展现状,在辽宁大厦五楼第五会议室顺利举行。本场论坛由学会微电影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印刷学院教授王锟教授担任主持,由学会理事、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授石竹青教授,学会理事、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爱凤教授担任点评。

主持人王锟教授

点评人石竹青教授
点评人张爱凤教授

陈小娟教授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陈小娟教授的发言主题为《网络为短剧的疗愈叙事与伦理反思》。陈小娟教授指出微软利用心理吸引力,通过情绪宣泄和心灵慰藉来满足用户需求。而荣格的原型理论和艺术补偿理论解释了社会转型期心理健康问题,指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中的普遍模式,而艺术作品能触及集体无意识,帮助实现心理平衡。叙述疗愈和微短剧通过故事的外化和重述帮助个体体验成功,实现精神疗愈。网络微剧面临伦理问题,需从提供情绪价值转向提供故事价值,提高艺术水准,成为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动力。

赵竞学讲师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赵竞学老师的发言主题为《从认知触发到行为追随:民族传统体育短视频的文化记忆书写文化认同构建》。他指出新的传播空间通过影像化互动展览形式,促进了不同背景人群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传统体育短视频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书写空间和记忆景观,成为民族身份和归属认知的基础。这些短视频通过媒介符号凝聚情感认同,维系文化发展,并寻求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研究从历史复现、媒介故事讲述、功能价值延伸和权力主体互动四个方面探讨了短视频如何触发民族文化记忆,传承文化,并探寻符合文化认同需求的发展路径。

许海潮教授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许海潮教授的发言主题为《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谈短视频创作》。许海潮教授指出本文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探讨了短视频创作的几个关键方面,包括内容题材和社会审美价值的变化。她强调接受美学强调观众的审美期待,这些期待受到个人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短视频创作应以观众为中心,考虑其审美素质对创作方向的影响,并强调真实记录、自律和审美格调。通过故事情节和叙事吸引观众,运用专业手法如镜头组织、构图、摄影和音乐等满足观众的观看欲望。短视频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承担教育责任,通过创新的影视文本和叙事手法提升观众的审美价值。

陈希副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希的发言主题为《网络平台内容生产、用户实践与情动流变的传播力转化机理:从“城市躲猫猫”游戏到真人秀《城市捉迷藏》》。陈希教授指出城市躲猫猫游戏通过手机位置共享,结合身体和数字身体的互动,增强了人际交流的真实性、直接性和情感深度。参与者在城市空间中互动,形成线上线下集体记忆。用户通过身体参与,产生新的内容,触发行动动力。她认:未来线上线下互动游戏的趋势需要节目组探索新的转换方式。媒介技术为用户提供了工具,用户的情感和持续参与是内容再生产传播力转化的关键。

王奕淳副教授
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王奕淳的发言主题为《短视频赋能东北地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文化表征理论为视角》。王奕淳教授指出斯图亚特霍尔和雷蒙威廉斯认为符号和形象在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符号和意义构成媒介系统,与影像技术和现实环境相结合研究东北文化展示品,探讨短视频媒介对东北文化发展的影响。内容涉及强化地域认知、反映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身份认同和利用媒介技术宣传文化。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合作,采取差异化策略,高效匹配受众。短视频作为文化透视工具,重塑文化传播机制,为地域文化传播提供创新途径。

马玉冰老师
天津传媒学院影视学院教师助教马玉冰的发言主题为《媒介社会学视域下网络视听媒介创新探究——以户外直播为例》。马玉冰老师指出,户外直播提供即兴表演体验,成为人们在技术进步中寻找社会意义的新方式。观众通过直播体验第三空间,暂时抛开现实身份,获得自由。主播和观众共同创造这个空间,主播提供物质空间,观众构建精神空间。高级的第三空间更注重意义,用户将其内化为自我认知,改变现实生活。户外直播成为技术更新和差异化增长的途径,为用户创造沉浸式消费体验,推动数字化漂移。户外直播的兴起加强了主播与用户间的互动,用户参与成为平台生态的关键。未来,应继续挖掘直播潜力,促进网络视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曾雪瑶老师
上海立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助教曾雪瑶老师的发言主题为《从<京剧猫>看中国传统戏剧元素在现代动画中的创新与传承》。曾雪瑶老师指出故事强调团队合作和共赢。戏曲中,记忆与历史传承紧密相连,科班和师徒文化是关键传承方式,京剧学习中,拜师仪式仍具重要性。京剧猫动画融合文戏和武戏,形成独特角色设定。角色设计采用京剧风格,性格也参照京剧形象,武器设计多样,传统戏曲元素被创新性地融入动画。京剧猫系列以传统戏曲为基,情节丰富,具有教育意义。手眼身法步的设定为剧情发展提供想象空间。
叶雨菁老师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叶雨菁讲师发言主题为《他者视角下短视频城市影像中的符号建构研究》。叶雨菁讲师从海外异域身份的“他者”视角切入,探讨短视频城市影像中的符号建构特点及叙事路径。具体而言,短视频城市影像中的符号围绕组合与聚合、窄幅与宽幅、明喻与对比的建构特征实现互动与传播;通过“去神秘化”的城市形象揭示、城市文化“刺点”的三层过滤以及超脱文本的意义衍生与流动三大路径来展开城市影像叙事。
供稿: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关于我们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的、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管的国家一级学会。简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英文名称:CHINESE COLLEGIAL ASSOCIATION FOR VISUAL ART,英文缩写:CCAVA。学会现有会员4000人,主体由全国高校专门从事广播与电影电视、动画与数字艺术、网络视听与新媒体等领域教学、科研、创作工作的专家、学者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