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论坛 | 胡智锋:传媒艺术发展新景观之观察与思考

 

 

 

各位会员,学会公众号即日起将陆续推送主题论坛演讲及分论坛发言,敬请关注!

 

在第十七届中国影视学术论坛的主题论坛上,6位著名学者和业界名家围绕“新时代 新使命:中国影视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主题,从不同专业领域、层面作了精彩演讲。今日特别推送胡智锋教授主题论坛演讲全文以及演讲视频,以飨读者。

 

 

传媒艺术发展新景观之观察与思考

 

胡智锋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三任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2024年10月26日

 

 

 

 

传媒艺术这一概念,是我们在十几年前提出的,实际上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广播电视艺术学被正式列入新的学科目录后,全国便开始了相关的博士和硕士招生及学术研究。这一进程始于1997年,但不到十年,我们便强烈感受到时代的迅速变革。这种变革来自媒介技术的巨大裂变,尤其是互联网的崛起,如尹鸿老师所言,这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态格局。传统影像世界在21世纪初便发生了剧变——彼时电视仍是强势媒体,但正如高长力司长最近提出的“电视之死”概念所暗示的,电视的主导地位逐渐式微。

 

十多年前,电视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稳固,大家并未意识到未来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大约在2007、2008年,我便隐约预感到可能会出现无法想象的变局。当时我试探性地提出,广播电视作为一种介质,能在艺术领域中扮演多重要的角色,并预想这种形式的生命周期将会缩短。经过几年的观察与思考,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启动了传媒艺术学的研究和招生工作。多年来,我们在持续积累中逐步构建学科体系。如今,大家逐渐对传媒艺术这一概念达成共识,因为现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过去难以想象的艺术场景——即传统艺术与传媒艺术并立的双峰格局。

 

传统艺术的界定可追溯到19世纪摄影术发明之前,在那之前,艺术主要是通过手工复制进行创作。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艺术也逐渐进入机器复制时代。以摄影术为起点,我们将19世纪以来体现着突出科技性、媒介性、大众参与性特质的艺术形态称为“传媒艺术”,而之前的则称为“传统艺术”。

 

当前,传媒艺术在媒介变迁中快速分化,整体艺术生态呈现出传统传媒艺术、新兴传媒艺术,以及现代传媒改造艺术形态的“三足鼎立”格局。例如,广播、电影、摄影已经成为传统传媒艺术;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等互联网视听内容属于新兴传媒艺术;而通过传统艺术与现代传媒结合产生的新的艺术形态,如游戏、网络演唱会、网络直播等则形成了跨媒介融合的新艺术样式。综上所述,传媒艺术在今日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景观,以上描述即是我们对当前传媒艺术发展现状的基本概括。

 

如何理解传媒艺术这一新景观的特征?可以通过“三化”来概括: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首先是数字化。在传媒艺术的生产领域,数字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模拟生产模式,数字生产、数字传播和数字消费已成为传媒艺术的显著特征。其优势在于更精准、更灵活、更清晰、更高效。以数字电影和数字电视为例,数字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精度,与传统胶片电影和电视的制作体系相比,效率和效果不可同日而语。从消费角度看,数字化也实现了消费模式的线上化,逐渐取代了线下消费模式。

 

其次是网络化。基于数字基础,今天的传媒艺术在生产层面逐渐实现云制作,传播上则是跨媒介的。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和媒介边界,广播、电视、电影不再各自独立,音频、视频和文字可跨越时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自由传播。例如,游戏《黑神话:悟空》的传播速度前所未有,网络消费平台如豆瓣的推荐和猫眼的线上购买也让传统线下消费难以匹敌。网络化成为当今传媒艺术的又一特征。

 

第三是智能化。孟建教授、尹鸿教授和贾磊磊研究员等人提出的媒介变迁理论中,人工智能的趋势尤为重要。智能化正使得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发生颠覆性变革。AI技术如ChatGPT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方式,智能传播依靠大数据实现了更精准有效的传播,个性化、私人定制化的智能消费也应运而生。这些都展示了传媒艺术的无限可能性。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共同呈现出传媒艺术的新生态格局。

 

在这些新特征的形成过程中,从传统的受众角度来看,传媒艺术带来了哪些新的体验?我将其总结为三点。

 

首先是内容的融合化。真实与虚拟的融合成为一个显著亮点。例如,在央视春晚等节目中,既有真人表演,也有虚拟人、数字人,如“数字邓丽君”的出现,成为现实。这种真实与虚拟内容的交互融合,带来了新的体验。同时,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融合也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例如,在新综艺节目中,我们看到电视台和网络平台的成功结合——长视频和短视频的同步策划、同步制作、同步传播。尤其是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如《唐宫夜宴》,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此外,文创与文旅的融合也是今天引人注目的新景观。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视频的生产与传播与文创、文旅活动的结合尤为明显。例如,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带火了大理,电视剧《狂飙》带火了“猪脚面”,一档综艺节目带动了一个景区的旅游,一个影视作品带动了相关食品的消费,这是新融合带来的新体验。这是从生产层面来看,传媒艺术带来了新的文化和体验。

 

从场景化视角观察,过去的观影主要在电影院或家庭客厅等相对固定的场所进行;如今,视频体验更多发生在移动中,无论是在旅途中,还是生活中的各类场景,传播的场景化体验更加凸显。此外,现实与虚拟场景的融合也成为一种新的体验,尤其是在沉浸式体验方面。AI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这种沉浸感。例如,近期引发热议的《消失的法老》沉浸式体验,通过哈佛大学和法国团队的合作,重现埃及金字塔景观。戴上VR头盔后,观众从一个狭窄的门进入,乘电梯下行近百层,体验到仿佛“上天入地”的真实感。当观众沿着悬崖边俯瞰金字塔,导游解说引领探险,这种虚拟场景带来的强烈现实感受让人几乎忘记身处模拟环境。这种沉浸式体验在当前影像艺术中尤为突出。此外,像近期流行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以虚拟沉浸体验带来强烈的代入感,展示出影像艺术领域中前所未有的深度参与感和沉浸感。

 

面对传媒艺术新的发展景观、特征和体验,我们如何理解这些变化?

 

我们要重新审视传媒艺术生产。今天的艺术格局在生产层面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主体性的界定。学者孟建等人讨论了AI技术对未来传媒艺术创作主体的影响:第一主体是真实的艺术家和生产者,第二主体是具有“半机器化”特征的“拟人化”角色,第三主体则是具备人格化特质的智能机器人。这些不同的主体共同构成了复杂的艺术创作生态,提出了“谁是艺术的真正创造者”这一挑战。例如,当AI可以大规模生成作品时,我们如何辨别和认知未来的新艺术生产主体?有学者指出,AI一天可生成上千幅画作,导致创作“泛滥”。这对传统艺术作品的清晰性、稳定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在流动性和互动性显著增强的传媒艺术文本中,我们如何构建新的认知框架?在传媒艺术传播方面,“信息茧房”效应和孤岛效应逐渐显现:信息日益碎片化,如何应对这种复杂的传播环境?在艺术消费方面,我们看到在一个庞大而多元的人群中,真实与虚假的内容交织,竞争愈发激烈。随着电影、剧集、综艺等长视频与互联网新媒体间的相互竞争,如何在未来复杂的消费格局中调控并满足各层次的需求?一些行业领袖指出,长视频在短视频冲击下遭受重创,然而长视频因其内容厚度和文化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假如短视频泛滥,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厚度将如何得以保障?

 

总之,当代艺术生态由传媒艺术和传统艺术共同构建。传媒艺术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特征,同时体验上更趋向于内容融合化、传播场景化和沉浸化。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对传媒艺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进行综合的理解与分析,以应对当下的难题,构建科学合理的艺术生态格局。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途径。为此,我们应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传媒艺术新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文化强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学会秘书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