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主流·新境遇:中国影视史学研究创新”高端论坛暨第六届中国影视史学年会成功举办




“新时代·新主流·新境遇:

中国影视史学研究创新”

高端论坛暨第六届中国影视史学年会

成功举办




根据2023年11月18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影视史学年会做出的决定,2024年6月22日,“新时代·新主流·新境遇:中国影视史学研究创新”学术论坛暨第六届中国影视史学年会在湖南长沙如期举行。



本届年会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指导,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年会以“新时代·新主流·新境遇:中国影视史学研究创新”为主题,聚焦新时代视域下中外影视史的书写策略、国家民族想象与新主流电影的崛起、地缘文化电影兴盛与中国电影的发展进路等议题,探讨影视史学领域的时代语境、主流思想和历史机遇,年会设置了1个主论坛、5个分论坛。


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刘怀德,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丁亚平研究员,学会副会长兼影视史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海洲,影视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道新,影视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研究员,影视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教授,影视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大学中国影视文体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教授,影视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戏剧学院电影与媒介研究中心主任黄望莉教授,影视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刚教授,影视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传媒学院张彩虹副教授,影视史学专委会秘书长、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王丽萍教授等来自全国近100所院校的200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年会开幕式由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岳凯华教授主持。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刘怀德教授,学会会长丁亚平研究员,学会副会长兼影视史学专委会主任委员王海洲教授作开幕式致辞。



刘怀德副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表达了对各位领导专家的热烈欢迎,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的办学成就,强调湖南师范大学是湖南省影视教育的重镇,为全国影视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学校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教育历史悠久,学科基础扎实,专业实力雄厚,未来也会坚定初心,为新时代影视发展贡献属于“影视湘军”的力量。



丁亚平会长简要分析了中国影视史学研究的现状,强调了新时代中国影视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影视史学研究应肩负起文化使命,通过研究与传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丁亚平会长还对中国影视史学发展研究提出了加强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具体建议。



王海洲主任代表专委会感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精心筹办此次年会,感谢嘉宾、专家和老师的积极与会,大家的共同努力,提升了论坛的学术价值。他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强调了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号召与会学者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



大会主论坛由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蔡颂教授主持,8位全国知名学者围绕“新时代·新主流·新境遇:中国影视史学研究创新”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讨论了影视发展历程中的影视科技、影人年谱、民族题材电影、历史书写、电影跨媒介改编与叙事革命、戏曲电影、数字人文、文化记忆等问题。



胡智锋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关于开展影视科技史研究的几点思考》。他在发言中强调了影视科技在影视行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当下影视科技研究的薄弱之处;指出了开展影视科技史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普遍性、功能性和主体性,并特别强调了国内影视科技的民族主体性,即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对民族、国家认同的凝聚作用。同时,胡智锋教授提出了自己对于开展影视科技史研究的一些倡议,譬如组建多种学科背景的团队、针对不同历史阶段展开专题研究等。



李道新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影史重构:基于大数据与AI驱动的影人年谱》。他谈到了数字人文与影人年谱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电影史重构中的作用。发言强调了从“重写”电影史到“重构”电影史的区别,提出了基于大数据和AI的电影知识体系平台构建的重要性。以郑正秋为例,展示了他如何通过大数据和AI技术,挖掘出郑正秋不为人知的作品和生平,从而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和议题。李道新教授还讨论了数字智能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生产方式,以及数字人文方法论在电影史研究中的应用。



赵卫防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中国性建构》。他认为在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展现“中国性”来表达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自觉追求。这种“中国性”的表达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国家意志的建构书写“中国性”;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和中国式情感的别样表达;三是“中国性”表达的艺术手段。通过展现少数民族文化及人情,这些电影呈现了具有共同性的传统中华文化和中国式人情,从而获得了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自觉。



田秋生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历史书写中的“史”与“论”》。他在发言中讨论了迈克尔·舒德森在新闻史研究方面的理论和观点,以此切入影视史研究,提出三个论点:建构论、关系论、文体论。田秋生教授指出可以将电视剧或纪录片视作文化的一种形式,在媒介与社会互动的视野中关注其生成、发展、变化的过程。



周安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边界、融合与文化再生产——科学主义视角下的电影跨媒介改编与叙事革命》。他强调了电影跨媒介改编的叙事机制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性,提到了米歇尔·德塞都的“盗猎”概念,用以形容读者对文本的主动解读和意义建构。电影跨媒介改编不仅包括文本的“盗猎”与意义增值,还涉及到不同媒介叙事机制的融合,以及新兴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发言强调了跨媒介叙事中观众的参与性和交互性,以及技术革新对电影跨媒介改编的影响。



黄望莉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朱石麟在港时期戏曲电影研究》。她主要探讨了中国古典戏曲在电影媒介上的再创造和跨媒介创作的美学价值。发言举例说明了《陈三五娘》和《红楼梦》等电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戏曲的元素,还通过电影艺术的特点进行了创新和改编。强调了戏曲电影在传播中华文化、满足境外华人情感需求以及促进产业合作方面的作用,同时指出戏曲电影的喜剧美学特色和艺术创新。



陈刚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数字人文:电影研究的本体回归与范式转换》。他围绕数字人文的核心,探讨了电影研究的本体回归与范式转换。数字人文涉及内容挖掘、数据检索、统计分析、主题建模和数据可视化等领域,可见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对电影工业制作流程产生深远影响。数字人文有助于回归电影本体形式风格和影像生成机制的研究。同时,数字人文打破学科界限,模糊专业与爱好者之间的差异,促进电影学术圈与公众共享研究数据,建立开放、交互、合作的研究模式。



张彩虹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意识持留·情感投射·文化认同:电影文化记忆的装置生成》。她探讨了电影作为文化记忆传承的主要媒介形式,强调了电影通过蒙太奇结构模拟人类意识流,实现意识持留的功能。观众的情感投射和文化认同是电影文化记忆生成的关键动力和价值标尺。在现代社会,电影通过工业化生产和文化记忆的集约化,影响着观众的情感和认知,从而构建了特定时代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与价值认同。


这些发言聚焦主流价值,紧扣时代脉搏,拓展时空维度,凸显国家形象在影像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彰显当代学者的学术耕耘,呈现出当代语境下的深刻思考。


6月22日下午,第六届中国影视史学年会的五场分论坛同时举办,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新时代视域下中外影视史的书写策略”、“国家民族想象与新主流电影的崛起”、“地缘文化电影兴盛与中国电影的发展进路”、“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与传播”、“中国民族题材影视创作与研究”五大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分论坛(一):新时代视域下中外影视史的书写策略


分论坛(二):国家民族想象与新主流电影的崛起


分论坛(三):地缘文化电影兴盛与中国电影的发展进路


分论坛(四):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与传播


分论坛(五):中国民族题材影视创作与研究


闭幕式由蔡颂教授主持,王海洲教授对本届年会进行了学术总结,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房默副教授代表2025年年会承办单位发言,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肖百容教授作闭幕式致辞。



王海洲教授总结了本届年会和学术论坛的主要特点,肯定本次年会取得的丰硕成果,结合学术论文投稿数据和论文质量分析,指出影视史学研究中的新生力量正在蓬勃发展,并寄望在2025年由广东财经大学承办的年会上,再次与各位学者探讨影视史学的新发展。



房默副教授代表2025年年会承办单位作表态发言。他介绍了广东财经大学关于下届年会的筹办情况,对学会和专委会表示诚挚的感谢,对各位专家学者发出诚挚的邀请。



肖百容教授在闭幕式致辞中简单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办学历史与办学成就,对各位专家与学者对湖南师范大学的信任与支持表示感谢。最后,肖百容教授代表2024年年会承办单位向各位参会者表达了诚挚的祝福与再会的邀请。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专委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工作会议,认真落实了学会关于理事履职的要求,讨论了理事会的工作规划,确定了2025年年会承办高校。(通讯员 刘库 彭睿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