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第六届年会在南宁成功举办

12月14日至15日,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与广西民族大学联合主办,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承办,南宁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广文院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东盟(广西)广电视听艺术创作中心协办。年会以“中国影像跨文化传播新思考新实践”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及影视行业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共赴盛会。

开幕式隆重举行

韦仕珍校长致欢迎辞
开幕式上,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韦仕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她指出,广西民族大学建校72年来,形成了“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鲜明办学特色,在影视教育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传媒学院作为本届年会的承办单位,近年来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路径,着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传媒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桥梁,影视国际传播工作具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作用。韦仕珍表示,学校将以本届年会为契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一步加大对影视创作、理论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推动我国影视作品走向世界,为影视国际传播事业的长远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丁亚平会长致辞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研究员丁亚平代表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向年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本届年会的主题与国家近年来对影视国际传播的高度重视和战略部署高度契合,在当前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中国影视作品走向世界,提升中国影视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丁亚平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期望:一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明确中国影像跨文化传播的根本遵循;二是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核心,丰富中国影像跨文化传播的内容资源;三是以多元化传播渠道和平台为依托,拓宽中国影像跨文化传播的途径;四是以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桥梁,深化中国影像跨文化传播的实践;五是以创新思维为驱动,探索中国影像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诸廉教授代表专委会致辞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诸廉在致辞中说,此届年会正值2024年中国-东盟文化周举办之际,为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也为影视国际传播的拓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将继续推进“1+N”工作方案,大力推动双向对话机制,共同讲好中国故事。本届年会旨在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杨学明院长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杨学明教授主持。
在主旨论坛上,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教授、广西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万兴伟、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李苒、广西日报社副总编辑宋春风等4位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围绕年会主题发表精彩演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李鹏教授担任主持人。
丁亚平会长演讲的题目是“共情传播:中国电影史到海外去的思考”,他表示,共情传播融合国际传播理论资源,作为跨文化交流核心,注重理解共鸣,强调“我性”传播。他提出,中国的电影需要有更高的响应度、同理性和“情感共同体”,应该用交互性赋能中国电影史,发挥中华文化主体性,寻求海外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在文化糅合和区分的基础上追求各民族的实际体验、文化契合和审美认同。

万兴伟演讲
万兴伟聚焦 “中国-东盟电影文化周:匠心共筑光影情”进行分享。他认为,近年来中国-东盟电影文化周展映影片在内容创作、技术创新、文化交流方面尽显匠心。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电影合拍领域合作迈入新阶段,双方需要加强“三要”:要加强电影创作的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作品;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合作,为电影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要加强技术合作,共同提升电影合作的技术水平,推动电影产业的现代化。

李苒演讲
李苒以“国产电影国际传播路径再探”为主题演讲,从文化外交、海外发行、国际电影节展、数字媒体与流媒体平台中的国际传播四个方面来分析当下国产电影的发展现状。她提出,国产电影的文化外交在政策扶持、双边协议、专项基金等支持下取得了很多进展,但在海外发行方面仍有阻碍,需要优化海外推广策略,增加本地化营销,并且抓住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机遇,建立长期的海外发行团队,增强国产电影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和信任度。

宋春风演讲
宋春风以“平面媒体短视频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为题,从国际传播格局变迁、媒体融合演进、话语体系多元、新技术拓展视野等角度,讲述广西日报从纸媒到视频媒体再到成立国际传播中心、全面涉足全媒体领域的历程。他指出,短视频在信息化社会地位凸显,在国际传播的时代,新闻人以视频为载体能够具有更加个性化的表达

李鹏主持主旨演讲

第六届年会圆桌论坛
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名誉副会长李亦中教授主持的圆桌论坛上,专委会副秘书长、法国Prenez du Relief 影视新技术协会国际常务理事苏静教授,专委会理事、纪录片导演张勇研究员,梧州广播电视台纪录片《茶船古道》总导演邓戈先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杨学明院长参加了讨论,共同探讨中国影像跨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
李亦中教授首先强调,我们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的特色之一是人员“涉外”,具体包括“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条路径。我们有多位理事,长年来与欧洲、非洲、东南亚、东北亚等地影视圈频繁交往,深度参与对象国电影节展,带领学生团队开展双边合作拍摄等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及人脉资源。为此,我们从本届年会开始特设圆桌论坛,邀请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理事,分享各自的收获与感悟。同时我们还邀请业界和学界深耕纪录片领域的导演,分享以创作成果“出海”的宝贵经验。
苏静教授结合自己参与法国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的经历,以及指导学生海外参赛的经验,认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与青年导演的作品在国际影展上的表现紧密相连。她鼓励高校学者更加主动地“走出去”,大胆尝试中外大学生团组联合制片,通过各种途径为中国青年导演在海外推广助力,把握国际传播话语权,让中国影视新人新作更多亮相于国际影展舞台。
张勇研究员结合深耕非洲电影研究,以及策划拍摄纪录片的心得,从“大我”与“小我”视角强调叙事技巧对海外传播的重要性。他提出,要利用纪录片真实影像促进相互了解,并以最近创作的纪录片《我到丝路去》与《坦桑来的画家》,分享三点体会:青年视角和国际视角不可或缺;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习俗进行精准传播;挖掘民间交流故事融入现代化文明。
邓戈导演响应中央号召与东盟携手,分享了纪录片《茶船古道》创作思考。本片以“六堡茶”为抓手,印证选题对作品成功率的关键作用,以及利用时间节点及作品整体构思的重要性。他还结合亲身经历,为青年学生拍摄纪录片提出三条建议:一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策划阶段要深入调研,更全面地了解拍摄的内容和对象;二是“好饭不怕晚”,必须留足后期剪辑打磨的时间;三是“要有余粮”,预则立,做好各种预案及应对措施。
杨学明教授在发言中阐述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她提出,影视从业者应当用心走进观众心里,尤其要真正走进海外受众群体。她结合自己在越南的实践经验,强调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关键是要能够“进去”,直达人们的心灵深处。
本届年会响应者踊跃,共收到354篇来稿,最终157篇入选,教师87篇,研究生70篇。12月15日上午,年会分别设置6个专题论坛和4个青年论坛,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与会者针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影像跨文化传播、数智技术赋能影视跨文化传播、影视跨文化传播理论建构、中外影视交流与影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创作研究、影视传播“请进来”和“走出去”等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探讨。
年会期间还举办了中国-东盟电影文化周展映影片观摩,组织参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东盟文化馆、广西现代文学馆等一系列活动。

年会开幕式合影